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西湖區轄8個街道、3個辦事處。共有67個居委會、69個村委會。www.xzqh***  吳家山街道 辦事處駐田園街,人口87700人,面積8.30平方千米。轄12個居委會:田園、額頭灣、開屏 ..." /> 亚洲激情播播,午夜精品美女自拍福到在线,亚洲日本欧美

日本高清视频精品_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_玖玖玖电影综合影院_91久久久国产精品

東西湖區概況(二)

時間:2007-11-2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西湖區轄8個街道、3個辦事處。共有67個居委會、69個村委會。www.xzqh***
  吳家山街道 辦事處駐田園街,人口87700人,面積8.30平方千米。轄12個居委會:田園、額頭灣、開屏里、文家灣、祁家山、吳興、吳南里、恒春里、長青、夢佳、望豐、杏園。
  走馬嶺街道 辦事處駐走馬嶺,人口15000人,面積56.00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走馬嶺、新華、打靶堤、新建、金松、良湖垸、水產、林果、苗湖、新華、東方紅、六合、青鋒、新建、楊柳青。
  新溝街道 辦事處駐新溝,人口26000人,面積47.50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新鎮、燕嶺、荷花、涢口、水口、新溝、一大隊、二大隊、三大隊、四大隊、五大隊、六大隊、蔬菜公司。www.xzqh***
  長青街道 辦事處駐長青,人口15000人,面積19.00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三民、團結、合興里、興達、一大隊、二大隊、三大隊、四大隊、多種經營公司。
  慈惠街道 辦事處駐慈惠墩,人口13000人,面積22.00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慈惠、沙嘴、良種站、漁門、胡家、蔡家、八向、鴉渡、金惠。
  徑河街道 辦事處駐十字路,人口13000人,面積63.00平方千米。轄12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稻香、官塘、石家坡、蓮花湖、民田、集鎮、新河、永豐、先鋒、水產、西湖海景花園、農業產業園。www.xzqh***
  金銀湖街道 辦事處駐嚴家渡,人口11000人,面積58.40平方千米。轄7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李家墩、金銀湖、金泰、鑫橋、何家廟、金口、塔爾頭、東湖、南湖、新港。
  將軍路街道 辦事處駐將軍路,人口15000人,面積17.00平方千米。轄7個居委會:將軍路、姑李路、梅花池、將花、將軍北路、馬池墩、張家墩。
  東山辦事處 辦事處駐東山集,人口16000人,面積67.6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東岳、蓮湖、蓮港、向陽、陳家沖、東風、衛東、勝利、五一、前進、五七、五四、燈塔、群力、巨龍、旭東、水產。
  柏泉辦事處 辦事處駐茅廟集,人口12000人,面積77.2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茅廟集、紅光、紅星、紅衛、連一、連二、北湖、西一、西二、園林、東湖、漁技公司。
  辛安渡辦事處 辦事處駐徐家臺,人口13000人,面積56.30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振興、張長湖、沙家臺、林家臺、漢宜、紅星、大橋、紅旗、試驗站、三合、東風、荷包湖。
  其他(常青花園新區管委會) 駐常青花園,人口54000人,面積2.7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常青花園一、常青花園二、常青花園三、常青花園四、常青花園五。

區域特點

地質地貌
    東西湖全境三面環水,繞以大堤,自成獨立水系。地勢是西高東低,間以坡嶺、崗地和殘丘分成東西兩湖。西南沿堤一線,地面高程在26米(吳淞,下同)左右,約以二千分之一的坡度傾向湖區,其高程大都在23米以下,西湖底高約19.5-20.5米,東湖底約17-19米,湖底最深處高程為15.5米。坡地嶺崗大都在25-35米,東北部為隴崗平原,中間低,形若“盆碟”。其地形沿西南--東北方向作一斷面,絕大部分地面標高在19.5--27.5米之間,只有占總面積1%左右的低丘,地面標高在30--73米之間。地面形態,東西部差明顯,以昌家河、蔬干溝為界,東部為殘丘、崗地、河湖相間分布;西部是湖泊與灘地共存的地貌,西南部是與漢江呈平行帶狀的沖積高亢平原。在大地構造上屬下揚子地槽凹陷的西部,自中生代以來,基底逐漸穩定。從第三紀初期,直到第四紀處于相對下沉中。根據地形與地勢的變化及成土母質的差別,可劃分為四種地貌類型組合。
沿江沖積平原區
    本區位于東西湖區西南部,在地貌形態上表現為與漢江呈平行帶狀分布的高河漫灘,亦稱高亢沖積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4--21.5公尺,沿人工堤向內逐漸傾斜,縱坡一千五至二千分之一左右,地勢平坦開闊,群眾譬之“高田善美”,本地貌區土地面積25790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4.7%。
    成土母質為近代石灰性的沖積物。據調查,自一九三一年以來,曾遭受過5-6次洪水泛濫的淹沒與淤積,最后一次是在圍墾前的一九五四年。沉積物的物質組成因受江水沉積規律的影響而有所不同。由于流水的分選作用,靠近河床或泛濫主流的地方,則沉積物的顆粒粗、質地輕;遠離河床或泛濫主流的地方,沉積物的顆粒細、質地重。因此,沖積母質的分布從砂質-壤質-粘質呈明顯帶狀性的特點。由于成土母質富石灰性,因此,土壤呈堿性反應(Ph7.5-8.3)。
    在同一地區,由于沉積的年代、季節不同,各次洪水的大小及洪水的停滯時間的長短不同,則沉積物的質地組成,砂、粘間層的厚薄及其肥力狀況有較大的差異。從沉積物的季節來看,群眾有所謂“五金、六銀、七銅、八鐵”之說。即頭河水的沉積物肥力高,末河水沉積物的肥力低。從洪水量的大小來看,則有所謂“急出砂、慢出淤、不急不慢出兩合”之說。從沉積物組成來看,則有“清水泛砂,混水泛泥”之說。從洪水持續的時間來看,則有“長淤厚,短淤薄”之說。為此,這些不同泛濫條件下的沉積物對土壤形成和理化性狀、利用與改良、栽培與管理影響頗大。
    同一土體內出現不同的砂、粘間隔層,這是由于各次泛濫沉積在時間上、空間上、微域地貌上的差異條件所形成的。所以,沖積母質又具成層性的特點,一般分布的規律,是靠近河床近、緩急交錯的地段則砂、粘間層出現的多,離河床遠,水流平緩的地段則砂、粘間層出現的少。這些不均質的組合層次,對土壤的肥力狀況、理化性質及生產特性有很大的影響。
中部湖積平原區
    本地貌區過渡于沖積平原與垅崗平原之間。在地質構造上屬河間洼地湖類型。在地貌形態上表現為碟形低地,開闊平緩,群眾形容說“平地一尺水,到處不見田”。地面高程一般在21.5-18.0公尺之間。土壤面積199801.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26.9%。
    成土母質為近代無石灰性的湖相靜水沉積物,與沖積平原交接地段多為河、湖迭合沉積物。其特點是土體深厚,質地粘重均一,地下水位較高,通氣透水性差,有機質積累較豐富,潛在肥力高。在圍墾前,原為荒湖澤國,土壤向沼澤化、潛育化過程發育。圍墾后,隨著大規模農田建設的實施,土壤處于脫沼、脫潛過程,逐步向良水型水稻土方向發展。
東北部垅崗平原區
    本地貌區為漢水下游河谷地貌的第一級低階地,地面高程21.5-26公尺,亦稱剝蝕殘余平原(準平原)。一般地勢起伏不大,相對高差1?5米。個別地區如巨龍、群力、紅衛、紅光及南湖大隊等地,垅崗發育較明顯,相對高差3-5米。土地面積278071.3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7.4%。
    本區地貌原為漢水河谷地貌的第二級階地,由于第四紀時期地殼的沉降,地面高程與高河漫一致。所以又稱沉降的低垅崗。由于新構造運動具有振蕩性和節湊性的特點,在沉降中又有斷續的上升,如柏泉山、陳家山、吳家山等地隆起形成了丘陵,地面高程60-72.04公尺,當新構造運動相對上升時期,則剝蝕作用加強,當相對沉降時期,則堆積作用加強。經長期的侵蝕切割,造成沉積物表土層剝離,心土沉積層殘余裸露。這就是本地貌區基座階地形成的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結果。
    垅崗平原的成土母質為晚更新世(Q3)黃褐色亞粘土,亦稱下蜀粘土。在個別高地如柏泉山附近,由于下蜀粘土被剝蝕,可見中更新世網紋紅土(Q2)出露地表。其母質屬性表現為粘重、滯水、板結、養分貧乏,因而所形成的土壤粘重板結,肥力較低,生產性能差。但發育于下蜀粘土坡積物上的白散土則質地疏松,結構性好,適種性廣,肥力水平高,是本區當家的高產土壤類型。
北部低丘陵區
    本區為漢水河谷地貌的第二級階地,地面高程60-69.1公尺。成土母質為上泥盆紀(D3)石英砂巖、礫巖組成。由于成土作用和地質層流侵蝕作用的交替進行,則形成土層薄、質地粗、年齡輕、肥力低的幼年粗骨性黃棕壤。土地面積7484.6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
    1958年圍墾建場前除漢渝鐵路的南地區外,原為一片湖荒沼澤。建場后,先后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洪排澇和圍湖造田等主體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土壤沼澤化、潛育化、沼澤草甸化的成土過程,使之向移潛、脫沼的良水型水稻土方向發展。
    轄區據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設計院查勘后,根據地形圖量計:東西湖墾殖區湖泊高程在21.5米以下的有160平方公里(折合240000畝,占總面積的42.3%;平原高程在21.5-26.00米之間有198.8平方公里,(折合298200畝)占總面積的52.5%;丘陵高程在26.00米以上的有19.3平方公里(折合28950畝)占總面積的5.2%,合計378.1平方公里(折合567150畝)。原漢宜公路(現漢渝鐵路)以南至漢江干堤之間有耕地64116畝在般比較好的年景可收兩季,以北地區各縣農民已種的土地面積為110571畝,一般年景只能收一季五月,產量很低。
    全區幅員面積為499.71平方公里(勘界面積),折合749565畝,其中漢渝鐵路以南地區有52.8平方公里(不含河灘面積),折合79200畝(耕地面積64116畝,灣村占地15084畝)。從1958年開始至1962年先后開墾荒地24萬畝(其中1958年開墾6萬畝,1959?1960年開墾15萬畝,1961-1962年開墾3萬畝)。在墾區內海拔20米以上的可耕地按墾荒建場的總體規劃已開墾完成。耕地面積已達34.9萬畝(其中包括原各縣農民已耕種的熟地),高程在20米以下原設計為蓄水區域與養殖面積約7萬余畝,后經1963-1966年圍垸開荒4.5萬畝,及1967--1970年結合滅螺開墾低洼湖灘3萬畝,累計開荒31.5萬畝,實際上養殖與蓄水區域剩54787畝。
    根據1980?1982年全區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詳測及量算,全區土地總面積為743262.4萬畝,折合495.51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0.27%。(注:大堤以內,原航測面積)
利用現狀的構成:
    1、農用地438978.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9.1%。其中:水田256775.8畝,占農用地58.5%;水澆地125813.3畝,占農用地28.6%;蔬菜地36291.9畝,占農用地8.3%;田埂占地11253畝,占農用地2.6%;外單位占地8844.5畝,占農用地2.0%;
    2、園地19331.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6%。其中:
果園18107.4畝,占園地的93.6%;茶園1224.5畝,占園地的6.4%;
    3、林地8610.2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6%。其中:林地7086.2畝,占林地的82.3%;苗圃1524畝,占林了的17.7%。
    4、水域156658.8畝,占總面積的21%,其中: 河流16779.5畝,占水域面積的10.71%;湖泊10200.1畝,占水域面積的6.51%;堤防23255.5畝,占水域面積的14.81%;溝渠24479.7畝,占水域面積的15.62%;塘堰7321.7畝,占水域面積的4.67%;河湖灘地36361.1畝,占水域面積的23.4%;養殖水面38261.2畝,占水域面積的24.44%;
    5、鄉居民點占地47820.3畝,占總面積的6.4%。其中:城鎮居民點占地1821.3畝,占3.81%;農場居民點占地45999.3畝,占96.19%。
    6、交通用地49690.2畝,占總面積的6.7%。其中:鐵路占地3996畝,占交通用地的8.04%;公路占地4768.5畝,占交通用地的9.60%;農場道路占地40925.7畝,占交通用地的82.36%;
    7、草荒地67998畝,占總面積的0.9%。
    8、工礦占地10444.7畝,占總面積的1.4%。
    9、國防用地4927.7畝,占總面積的0.74%

土質:
1、土壤類型及分布
    由于地貌、水文、成土母質、氣候、植被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形成了本區不同性質的土壤類型,并呈有規律分布。據土壤普查測定,分為潮土、黃棕壤和水稻土等三個土類;八個亞類;十六個土屬;五十二個土種。
1、肥力特征
    本區耕地土壤營養狀況良好,基本肥力較高,占總耕地面積69.1%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總面積的94.8%的水稻土和占旱地總面積29.7%的旱作土壤.),有面質含量高于2%;占總耕地面積88.4%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總面積96.8%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總面積76.4%的旱地土壤),全氮含量大于0.1%;占總耕地面積89.8%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總面積的93.6%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總面積83.7%的旱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在100毫升以上;而占總耕地面積90.4%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總面積的92.2%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總面積87.4%的旱作土壤),速效磷含量小于10毫升,可見,耕地有機質、全氮、速效鉀含量中偏高,而速效磷含量嚴重缺乏。
2、土壤酸堿性
    全區酸性土壤(PH5.6-6.5)65334.7畝,占耕地面積的14.1%,主要發育于第四紀黃褐色粘土母質上的黃棕壤(黃土、烏枚子土)及黃棕壤性第四紀粘土泥田(淺黃土田,黃泥田,馬肝泥田),適宜水稻、果、茶生長。;
    中性土壤(PH6.6-7.5)21137.9畝,上耕地面積的45.1%,主要發育于湖積物母質上的潮土及潮泥田、青泥田、爛泥田,適宜水稻、麥類、油菜等作物生長;
    堿性土壤(PH7.6-8.5)188165.3畝,占耕地面積的40.8%,主要發育于石灰性河流沖積母質的灰潮土,適宜棉花、大豆、芝麻、瓜類、豆類及蔬菜作物生長。
    在土地資源中1981年比1966年耕地面積減少33338畝,15年遞減率為0.7%。1984年以來由于農場調整經營方針和產業結構,使耕地面積繼續逐漸減少。尤其是1992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吳家山臺商投資區的建立,擴大城鎮建設的規模及公路網絡建設、房地產開發等項工作的開展,使全區土地資源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至2000年8年間共減少耕地98076畝,其中國家基建占地20781畝,農民自建房占地165畝,其它原因使耕地減少77130畝。
地表水
過境河流
    漢江:漢江即漢水,又名襄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向東南入湖北自西向東南流經我區西南側,經漢口龍王廟注入長江。在境內全長35.3公里,年平均過境水量為557億方(省水文總站84年資料),常年有水,每年4月以前水位一般在19米以下,5月以后逐漸抬高,至10月開始緩降。近百年來最高水位30.97米(1998年漢江水口站),是我區大旱年份唯一可靠的抗旱水源。
    府環河:府河又名隕水,發源于隨州大洪山北麓,從源頭靈官埡起,經隨州自廣水、安陸、云夢、應城、孝南。環河發源于大別山南麓的靈山,流經大悟、孝昌、孝南,在孝南的臥龍與府河匯合稱府環河,經黃陂,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我區東北側,經武漢市湛家磯注入長江,過境長度38.5公里,該河流全長349公里,流域面積為14769平方公里,河流沿線修建大中型水庫27座和小(一)(二)型水庫600多座,共攔截流域面積38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6%,最大設計流量7800m3/s,最大實測流量4460m3/s,調測流量7570m3/s,最高水位32.76米(隔卜站1968.7.16)。據省水文總站資料府河年平均過境水量為47.1億方,府河全靠上游降雨來水,洪枯水位相差懸殊,流量時多時少,易漲易落,大旱年份則河水斷流無水下泄。
    1959年府河改道,第一段由云夢黃江口至護子潭。主要將原堤線裁灣取直,展寬堤距由原200米擴寬到600米堤線全長13公里。第二段護子潭至北涇咀為新挖河段,全長29.3公里。第三段,北涇咀至諶家磯,系捷徑河天然河道,全長41.5公里。以上三段,從黃江口經護子潭、臥龍潭至北涇咀與捷徑河連,由諶家磯入長江全長83.8公里。改道以前下游分兩條,一條由新溝流入漢江,一條東流到辛安渡分出一支名淪河,東北流經東山頭到竹子港與府水匯合后名捷徑河繼續東行經黃花澇,大李家墩過漢黃公路由諶家磯入長江。
    漢北河:漢北河是1969年至1970年原天門河下游改道后的一條人工河,流域總面積為6304平方公里,上游接天門河,控制站為天門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2283平方公里,下游左岸有鬼水和大富水匯入,控制站分別為皂市、應城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分別為650平方公里和1360平方公里。流域內建有石門、惠亭、高在等3座大型水庫及漁子河等10座中型水庫,大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1500平方公里。漢北河西起天門萬家臺流經天門、漢川、應城、云夢,至本區新溝鎮全長97.7公里,過本區境界7公里,其出口一是經新溝閘入漢江,另一處是經淪河通過東山頭閘入府環河。
    漢北河堤頂高程新溝30. 50米,縱比降按十萬之一比降上推,天門堤頂高為31.50米,堤面寬左堤5~6米,右堤7米。
漢北河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泄洪流量2000m3/s,新溝閘設計泄洪1500m3/s,現實際運用通過新溝閘泄洪1200m3/s,東山頭泄洪800m3/s(上述數據抄錄孝感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漢北河主要水源來自天門河和大富水,而天門河、大富水主要靠流域降雨或水。大旱年份無水下泄,漢北河無水源。天門河上游羅漢寺閘及漢川泵站雖可從漢江引提水量入河,但只能解決本地區的抗旱用水。
    淪河:淪河為漢北河支流源起漢川民樂閘,經本區辛安渡、東山兩場,通過東山頭大閘下泄府河,全長15公里,系1969年冬開挖的人工河流,其水源受漢北河影響,最高水位29.98米(東山頭閘上,1998.8.8)。它是本區主要的灌溉用水水源之一,其水源高低直接影響本區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沿線建有46公里引水閘、43公里引水閘、49公里引水閘以及2座小型提水泵站。
    長江:長江未過本區境界,但它的水位變化直接影響漢江、府環河水情,對防汛抗旱至關重要,根據長辦水位資料,漢口每年平均過境徑流量為7390億立方米,在府河上游大旱無水下泄斷流時,長江水位可倒灌府河緩解本區抗旱水源。
本地區產生的地表水
    本區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活動積溫,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大堤內匯水面積4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220mm,多年平均產水量17657.79萬方(93年-99年間,年平均降雨量1331.1mm,年均產水量19484萬方),按照32年排頻計算結果,二十年一遇標準,一日最大降雨量為245.0mm;三日降雨量330.1mm;十年一遇標準一日最大降雨210.0mm,三日降雨為270.0mm。徑流量年內分配,因無流量實測資料,則按降水量年內分配系數進行分配,以5-7月徑流量較多,9-10兩月較少,冬春最少。此外城區雨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混排入東西湖,加大了地表水量,但水質毒害大,不能作灌溉和人畜及養殖用水,只能加以排棄,據實測,每天城區生活廢水和工業污水約34.6萬立方米,今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城區人口的增多,排放水量也將相應增加。
    大堤以外尚有東風垸、汪家臺和新河大隊、紅星外灘圍垸、白鶴嘴圍垸、鴉咀圍垸等六片,各自形成獨立的排灌系統,則分別按每年平均降水量,徑流深以及三種頻率、徑流深估線圖估算地表水。
    東風垸匯水面積為16.43平方公里,按多年平均降雨量1180mm,每年平均徑流分系數0.364計算,其年徑流深為420mm,年徑流量為690.05萬立方米。
    汪家臺垸內承雨面積約2.1平方公里,其地表水歷史上皆排入孝感縣朱湖農場,由其泵站代為提排,多年平均降雨量1190mm,多年平均徑流系數0.37,其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92.4萬立方米。
    新河大隊以舊河為界,堤內匯水面積為6.1平方公里,按每年平均降雨量1210mm,每年平均年徑流深為440mm,年徑流量為268.4萬立方米。(上述三片數據系抄1986年東西湖農業區劃)
紅星外灘圍垸匯水面積0.33平方公里,按86年農業區劃東風垸多年平均降雨1180mm,每年平均徑流分系數0.364計算,其年徑流量為14.17萬立方米。
    鴉咀圍垸匯水面積0.4平方公里,按86年農業區劃新河地區平均降雨量1210mm,年平均徑流分系數0.36計算,其年徑流量17.42萬立方米。
    白鶴嘴圍垸匯水面積0.27平方公里,按年平均降雨1210mm,年平均徑流分系數0.36計算,其年徑流量11.77萬立方米。
墾后湖港溝渠概況
    本區經人工圍墾四周筑堤形成獨立的內湖水系。垸內原來的湖泊較多,溝渠縱橫,經多年的改造治理,改觀巨大,舊貌全飛。西湖已不復見,東湖的大部分老河舊港也已先后改為精養魚池。目前,垸內的水系主要人工溝渠和殘留湖泊,其中人工開挖的干支溝73條,全長400余公里,組成蔬排、南排、北排和連通湖四大排水系統,將全區農田排水匯流集中自西向東分別由東流港和徑河入東湖調蓄或流入塔爾頭和李家墩泵站電排出江,抗旱引水現也基本上按此方向落溝入湖供農業生產用水,湖區水位以大湖口水位為基準,一般正常水位在20.00米左右,最低控制水位19.50米,最高水位21.50-22.50米(吳淞零點以上)。抗旱以自由引灌為主,經46公里大閘從淪河引水入湖,通過總干溝、大湖口、加工廠三處大閘分級調度控制水位,確保滿足各級提水泵站水源,排澇則由塔爾頭、李家墩一期、二期、劉家臺三處一級泵站電排出江,并利用河湖分開工程科學調度,確保西湖片農田不漬水。自排則通過塔爾頭、李家墩兩大閘排出外江。
    東西湖圍墾初期,全區大堤內442平方公里(匯水面積474平方公里,含漢口易家墩的28平方公里),范圍內被植耕地僅13平方公里,最低墾植線大體在吳淞21.7m以上,當時留下的湖泊面積約97平方公里,調蓄面積占匯水面積的20.64%,可用于濟旱蓄澇的調蓄庫容約1.5億立方米(五七年李家墩大閘調蓄演算數據)。現在西湖已全部墾植為農田,只剩下“窄腸小肚”,東湖除大湖外,其余湖汊均被改為精養漁池,抬高水位養魚,致使水面大為縮小,庫容大量減少,調蓄能力自然大大降低。84年區劃實測,當水位為19.50-21.50m,全區調蓄面積只剩12.79-9.19km2(其中西湖河溝水面為2.67km2,東湖等湖泊面積只有10.06 km2),相應容積只有1332-4590萬方,按照大泵站裝機設計最低水位19.50m,可用于灌溉的調蓄庫容只有672萬立方米。按照湖區圍堤和圍垸外農田生產線實際情況,從死水位到安全蓄澇削峰的水位按21.5m計算的庫容只有3258萬方。調蓄面積占匯水面積比率下降到3%。
    按大堤內474km2匯水面積計算,我區地表徑流一般豐水年份,全年稍嫌不足,生長期間缺水約0.52億方,旱年缺水約1億方,特旱年份缺水量大到2.6億方。本應設法充分利用本區地表徑流,但由于調蓄能力的限制,可供灌溉調節使用的庫容只有672萬方(19.50-20m),在雨季甚至在冬春季節為了防洪排澇,降低地下水位,養殖捕撈排水,以及冬春枯水挖溝修堤要放空積水,興修水利不得不將本來已不足灌溉用水的大量地表水徑流排出江河,這就更擴大了灌溉用水的缺水量,減少了地區徑流的利用率。其原因除調蓄容量的限制外,降雨在時空分布上不均勻,特別是汛期暴雨集中,不得不排出江以保證安全,也是造成外排量增加的原因,因此,本區一般每年外排水量占本區地表水的64-67%,地表水通過湖泊調蓄用灌溉的有效利用率只達33%。即使在特枯水年,湖泊蓄水利用率也只占全年產水量的36%。在特旱年份,本區地表徑流水量還差2.26億方水,但仍要排0.5--0.82億方水,擴大了對客水的要求。灌溉設施供水能力的確定,應按照提灌能力應超過作物用水需求,以滿足作物灌溉定額用水為依據,要多少提多少,自流引灌也按實際可受益面積需用量引水。參照1984年區劃計算結果,證明越是大旱年塘堰抗旱能力越小。湖泊蓄水可供抗旱用的水量不僅受到調蓄能力的限制,而且隨著旱情的加劇,供水能力降低,形成水多裝不得,水少裝不夠的局面。開閘引水入湖再從內湖各干支溝提水灌田,這是我區水利資源利用上的一大特點。因此,我區農業主要依靠江河客水來提水灌溉。
    閘河:自李家墩至橋擋湖,全長2.25公里,河寬80米,水深2.5米,用于養殖。
    小河:自東西湖大堤至橋檔湖,呈“V”型,全長3公里,寬50米,用于養殖。
    徑河:西起東一支溝,東至閘河口,全長10115米,河寬250-300米,水深1.5-3米,用于灌溉和養殖。
    泥塘湖:位于潘家咀以北2.8公里處,北鄰柏泉農場,東西與長崗湖、謝家湖相通,平均水深1.2米,水面210畝,用于養殖。
    長崗湖:位于潘家咀以北2.9公里處,平均水深1.5米,面積135畝,用于養殖。
    謝家湖:位于徑河以西5公里處,平均水深1米左右,面積110畝,用于養殖。
    黃獅海:位于任家灣東北,平均水深1.2米左右,面積700畝,用于養殖。
    昌家河:起于睡虎山以西的東西湖大堤處,止于東一支溝東端,全長13.35公里,其中從分界溝北至水崗橋5.25公里段淤塞,河寬75米,部分用于養殖。
    深水湖:位于昌家河中段以西,湖水最大深度有6.5米,面積0.04平方公里,養殖排灌。
    五龍湖:位于東山集東南,北靠程家灣,平均水深2.5米,面積0.54平方公里,養殖排灌。
    巨龍湖:位于東山集東南,南靠群力大隊,北靠巨龍,最大水深6米,面積1.33平方公里,養殖排灌。
南賽湖:位于柏泉農場場部東南1.5公里處,水面150畝,用于養殖。
    北賽湖:位于柏泉農場東湖大隊垸內,水面315畝,用于養殖。
    杜公湖:位于東湖路以南,水面1485畝,用于養殖。
    小羅賽:位于豐李灣西1.5公里處,水深1.5-2米左右,水面340畝,用于養殖。
    古堤湖:位于豐李灣東北2.7公里處,水深2米。
    甘家教:位于豐李灣南1公里處,平均水深2米,水面50畝。
    厶教湖:位于豐李灣以東2.5公里處,平均水深1.5米,水面360畝,用于養殖。
    月牙湖:位于南三支溝的東北處,水深1.5米,水面900畝,用于養殖。
    混江湖:位于將軍路西部,平均水深1.5米,水面0.52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橋檔湖:位于將軍路西部,北鄰磨海,南靠新橋灣,平均水深1.5-2米,水面0.3公里,用于養殖。
    油簍海:位于將軍路西部,西鄰三店農場,平均水深1.5~2米,水面1.1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磨子口:位于將軍路西郊,北靠馬池大隊,平均水深2米,水面1080畝,用于養殖。
    黃塘湖:位于姑李公路與張公堤交叉處,平均水深2米,水面1.4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黑水湖:位于將軍路西,平均水深1.5米,水面0.4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殷家汊:位于磨子口南岸中段,水深1.5-2米,水面0.2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銀行汊:位于將軍路西郊,南靠省摩托車運動站,東鄰一二四部隊農場,平均水深1.5米,水面0.36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上下港:位于豐李灣東北4.7公里,平均水深1.5米,水面800畝,用于養殖。
    東流港:東起塔爾頭泵站,橫穿東西湖干道和紅衛路,西至羅港,平均水深1.8米,平均寬100米,可行機動船,全長8公里。
    羅港:西北起水崗橋與總干溝相通,東南止大屋崗橋流入徑河口,全長3.7公里,河寬40米,河深4米。
黃龍港:位于將軍路以西,距嚴家渡橋2000公尺,水深4米左右,水面為1.43平方公里,用于養殖。
    大港:西起通航溝,東止蔬干溝,全長4.5公里,河面寬30米,河深3.5米。
地下水類型分布及芷量
    東西湖區按地貌可分沖積平原、河湖階地和崗狀剝蝕地形。西湖片包括荷包湖、辛安渡、走馬嶺、東山部分、吳家山、慈惠系江湖沖積1級階地。湖沖積物厚度各處不一,最大厚度達59.80米,上部為亞粘土、砂土、砂及砂礫石組成,下部含淤泥質亞粘土、粘土和亞砂粘土,結構松軟,多呈軟塑狀態,局部為淤泥含淡水生物貝殼,常有淤泥質充填厚1-22.5米,以堆積作物為主構成松散堆積階地。
    睡虎山、吳家山面積數平方公里,由泥盆系上統的石英砂巖、鋁質粘土巖等構成剝蝕地形,絕對標高30-72米,呈不同連續的孤丘殘留丘,頂呈渾圓狀、崗狀平原。三店、徑河、養殖、柏泉場由第四系中更新統的粘土、泥礫,下更新的砂礫石層和未分統的殘坡積粘土及下伏的白堊系紅層等構成,并具全新統沖積物堆積階地。
    孔隙承壓水層是東西湖區的主要含水層,遍及東西湖,除少數小丘外都是由漢江、府河Ⅰ、Ⅱ級階地的全新統,上更新統砂,砂石和崗狀平原,下更新砂礫巖組成,含水層的上面普遍覆蓋粘土、亞粘土,地下水位高出含水層頂板。地下水有明顯的承壓特征,含水層富水性強,水量豐富。
    東西湖西湖片和東湖片,均屬漢江、府河、長江Ⅰ、Ⅱ級階地含水層,由全新統和上更新統砂、砂礫石組成,其中荷包湖、漢孝公路以北一帶屬漢江Ⅰ級階地后緣,地層成因歸湖沖積相。東西湖沿漢江、府河側岸,寬一般5000米,由第四系全新統亞粘土、砂土、砂礫石組成,階面平坦,坡降為萬分之八,絕對標高一般在25至27米,高出河水位6米。新溝鎮外漫灘高出河水位2-3米,是1961年以后漢江流向改道逐漸形成。
Ⅱ級階地,處于Ⅰ級階地后緣,呈不連續的帶狀分布,局部為零星殘留,由上更新統亞粘土、砂礫石組成,階面起伏較大,呈波狀,絕對高程一般25-35米,高出當地河水位8-15米,如三店、徑河、柏泉、東山的巨龍等地。
    荷包湖一帶地層成因為湖沖積相,含水層巖性為含淤泥質粉砂及砂礫石厚10-43.3米,含水層在平面上是階地前緣較厚,后緣較薄,荷包湖漢孝公路兩側一帶因地處漢江Ⅰ級階地后緣,含水層巖性屬湖沖積物,含淤泥較多,地下水徑流條件不佳,補給不足,含水層厚度42-43米,但其水量仍較貧乏。東西湖地下水是比較豐富的,按計算結果,地下水開采儲量合計為300.71萬噸/日,其中西湖片Ⅰ級階地226.01萬噸/日,東湖片Ⅱ級階地為73.2萬噸/日,睡虎山等貧水區為1.5萬噸/日,地下水凈儲量合計為186億立方米,其中:西湖14.2億立方米,東湖4.4億立方米。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
    孔隙層壓含水層上覆的粘土、亞粘土等系相對隔水層,對大氣降水下端起一定的阻隔作用(可避免地表水污染、滲污地下水),各河流、溝渠密集,地表徑流條件良好,大氣降水絕大部分以地表徑流至塔爾頭、李家墩泵站排入府河。如吳家山三支溝的井與漢江漲水落水都有它的一致性,當漢江水高出地表面時,井內就自動涌水,水頭最大時可高出地面一米左右,漢江水落低于地面時,井水就不外涌,這充分說明這些地方地下水補給來自于江河。
地下水質
    我區地下水PH值6.4-7.8,礦化度0.12-0.65,總硬度7.23-28(德度)。有松散堆積層孔隙承壓水,本區內承壓水埋芷較淺,地下水與河水有密切的水力聯系,漢水與府河潛水交替循環較強烈,西湖平原為湖積層與沖積層,在植物根有機酸作用下,含鐵一般超過標準,其中全新統含水層占70%以上,含鐵離子根據資料分析和水樣化驗證明,上部第一含水層含鐵離子較高,都超過允許標準,尤其是淤泥層和黑灰色土壤中含鐵離子最高,并含水量有少量砷。我區地下水絕大部分為松散堆積承壓水,適用于農田灌溉用水,即使進行多年灌溉,也不必考慮土壤鹽堿化,但作為飲用水則水質欠佳,不僅金鐵含量和總硬度超過飲用標準,而且象荷包湖場等地帶砷(AS)的含量多,不宜飲用,有些地帶象東湖及養殖場一帶因受城區來水影響,氰、酚等有害元素污染比較嚴重更不宜飲用,因此需經過水質處理后方可飲用。
地下水的開采利用及水資源現狀
    據區水利局水資源站2000年元月統計,我區現開采利用的地下水的水井有34口,年提取水量222.85萬立方米。除上述水井外,還有部分水井因地下水下降等原因暫停使用而未統計,如東西湖碑酒廠水源地超采區,該超采北起徑河農場場部一線,南至張公堤以北,西起三店,東至混家湖一帶,面積22.12平方公里,有開采井26眼。其中啤酒廠至徑河農場場部一帶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有八個子水源地,有開采井24眼,日開采量3000立方米左右,開采系數達1.5以上。由于長期過量開采,水源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漏斗區已由1985年的日12平方公里擴大到22平方公里,部分地段含水層由承壓轉為無壓狀態,呈現逐步疏干趨勢。東西湖啤酒廠原采井24眼,現只有8口能采水,其它16口井只得暫停使用,目前正準備重建新井4口。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本區水資源需求出現較大增長,可能還會有部分井眼暫停使用,新建的井眼也可能增多。

林特資源
    轄區系人工圍墾的平原湖區,沒有天然的森林植被,現有的林特資源均屬人工營造。圍墾前除居民點占地及居民在房前屋后栽有少數用材樹種外,據1981??1982年林特資源調查,1958年圍墾后結合農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四旁植樹318萬株,綠化了400多個居民點,大型干、支溝基本營造了農田防護林,同時還營造成片用材林4400畝,沿河防浪林3800畝,利用丘陵崗地開發果園、茶園。全區林業用地面積有5264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1%,有林地面積達到49398.4畝,其中用材林33410.2畝,經濟林15738.4畝,竹林249.8畝,森林覆蓋率6.67%。活立木總蓄積量為70400.31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0132.1立方米,防護林5724.1立方米,四旁植樹54544.11立方米。
    樹種資源常見的有30余種。其中農田防護林樹種有池杉、水杉、榆樹、苦竦、柳樹、意楊、楓楊、刺槐、泡桐、椿樹等,園林綠化樹有法桐、雪松、龍白、筆柏、樟樹、女貞、桔花、玉蘭、合歡、石榴、海桐、夾竹桃、黃楊、扁柏、濕地松;果樹種有梨、桃、葡萄、溫州蜜桔、蘋果、柿、棗、枇杷、草莓、獼猴桃;花卉種類有:月季、玫瑰、杜娟、茶花、茉莉、文竹及各類草花百余種;土特產有茶葉、黃花菜、桑蠶、木耳等。
    用材林4465.2畝,43%分布于濱湖平畈的各個農場,57%分布在東北部的低丘崗地,共有72處。大堤外灘栽植有77萬株以柳樹為主要樹種的防浪固堤林地。以梨樹為主的果樹68%分布于東部低丘崗地,32%分布于西部濱湖平畈。860.3畝茶園全部分布在柏泉、三店農場的崗嶺上。四旁植樹分布于四條大型公路,全長62.5公里,植樹21.3萬株;隊際公路163條全長364.5公里,植樹42.79萬株;田間路1414條,全長1232.39公里,植樹33.5萬株。內河干溝10條,全長145.06公里,植樹24.7萬株。支溝(臺渠)214條,全長420.71公里,植樹64.6萬株。內部圍堤16條,全長25.09公里,植樹1.9萬株;水網湖泊(魚池周圍)46個,161.8公里,植樹8.1萬株,居民點443個,植樹116.55萬株。
    隨著公路網絡的擴建,公路里程的增加,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林面積也隨著增加,至2000年,果園面積由1981年的14666畝增加到**26畝,分布地區也由東北部低丘擴展到西南平地的吳家山、走馬嶺、新溝、荷包湖及新河、辛安渡等農場。
水產資源
水面資源:
    東西湖區湖泊、塘堰棋布星列,河港溝渠交錯縱橫,據1981年調查,全區總水面69646.4畝。其中:中小湖泊53處30567.6畝占43.9%;精養漁池253處8162.1畝占11.7%;塘堰911處10425.7畝15%,魚種池646處4438.3畝占6.4%;新魚池46處186.3畝占0.3%,河港溝渠9608.8畝占13.8%;植藕及其他水面6257.6畝占9%,全區可養水面48766.9畝,占總水面的70%。塘堰(包括魚種池、?魚池)中,一類塘8162.1 畝占39.3%,二類塘4438.3占21.4%,三類塘8175.6畝占39.3%。
生物資源:
    1981年,據八個湖泊十個點抽樣測定:水呈微鹼性,PH值在8.2左右,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充足。營養鹽類含量豐富,含總磷0.022-0.234毫克/升,無機磷0.11-0.78毫克/升,總氮0.9-13.33毫克/升,氨氮0.36-13.2毫克/升,硅酸鹽12.56-16.56毫克/升。據測定:浮游植物為274-10080萬個/升;浮游動物為9000-158400個/升。浮游植物優勢種群與常見種類有分屬于綠藻門、蘭藻門、硅藻門、甲藻門和裸藻門中的柵連藻、蘭球藻、舟形硅藻、隱藻、裸藻等28種。浮游動物中屬原生動物的有簡殼蟲、彈跳蟲、俠盜蟲、擬急游蟲、焰毛蟲等14種,屬輪蟲類的有異尾輪蟲、多肢輪蟲等七種;底棲動物主要由寡毛類和水生昆蟲(以搖蚊幼蟲為主)組成,軟體動物稀少,平均生物量為0.71-10.11克/米2。
魚類資源:
    據調查:圍墾初有短頜、鱭、鰻鱺、沙鰍、黃顙魚、長吻?、粗唇?、鯰、黃鱔、鱖、烏鱧、刺鰍、青魚、草魚、鰱、鳙、魷、?、?、團頭魴、長春鳊、青梢紅?、蒙古紅?、 翹咀紅?、銀魚、鲴條、黃尾密鲴、細鱗斜頜鲴、銀魚骨 、花魚骨 、鯉、鯽、后又陸續引進了紅鯽、銀鯽、興國紅鯉、散鱗鏡鯉及莫桑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福壽魚、團草雜交魚和豐鯉異育銀鯽等41個品種和養殖對象。其中主要經濟魚類是鰱、鳙、草魚、鯉、鯽、鳊等。
    本區屬“武、鄂、黃市郊池塘精養湖泊增養區”,位于特大中心城市近郊,有一定的水面資源,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物資豐富,發展漁業生產的條件十分優越。

東西湖區網站:http://www.whwz***/dxh/

標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無相關信息
武漢生活資訊

武漢圖文信息
Bleutrade:巴西起源的全球加密貨幣交易平臺
Bleutrade:巴西起源的全球加密貨幣交易平臺
中心化金融的財富之門Crypto Bull BNB『加密牛』一切才剛剛開始
中心化金融的財富之門Crypto Bull BNB『加密
Crypto Bull BNB是什么商業模式呢?
Crypto Bull BNB是什么商業模式呢?
Crypto Bull加密牛歐美頂級巨全球首發BNB生態全新賽道真正首創雙層方陣100%退本機制解析
Crypto Bull加密牛歐美頂級巨全球首發
中建科工游湖公交綜合體項目組織開展2024年質量月質量知識競賽活動
中建科工游湖公交綜合體項目組織開展2024年
武漢市硚口區2024年小學入學報名及學校服務范圍
武漢市硚口區2024年小學入學報名及學校服務
2023年武漢暑期青少年體育夏令營 報名
2023年武漢暑期青少年體育夏令營 報名
2023暑假武漢中小學生免費游泳場館!
2023暑假武漢中小學生免費游泳場館!
推薦信息

欄目更新

虛擬手機號碼 香港辦公室租金 酒店vi設計 愛幸福 NBA直播 絲摩網 幣安下載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幫助中心 | 友情鏈接 |

Copyright © 2022 wh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漢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19009404號-6 公安備 42010502000112